还有很多措施是利于缩小差距的。
3、改革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实施逐步化市场的原则。中国资本市场有什么制度性缺陷呢?第一、中国资本市场定位有问题。
中国的信用体系遭到很大破坏。2010年,2175家上市公司中,亏损的仅117家,但既不分红也不送股的"铁公鸡"798家,上市5年不分红的414家,其中盈利公司136家。1、明确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定位,变融资市场为长期投资市场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称: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复杂,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一度 高达70%,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外需势必收缩。
2011岁尾:改革攻坚的倒逼环境更加清晰又是辞旧迎新之时,中国社会经济在过去一年发生了怎样重大变化了呢?最直观的变化是,年初的乐观情绪,现在已荡然无存。以上四个改革,说易行难,本质上是对权贵官僚外资的既得利益开刀,是重新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是真正的改革攻坚,也是真正的自我革命。简单地说,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对比较优势的理解。
日本1951-1971年的年均GDP增长是9.2%,韩国1977-1997年的年均GDP增长为7.6%,台湾1975-1995年的年均GDP增长则是8.3%。这个制度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记忆,精英阶层因此缺乏学习数学和科学知识的诱因。考虑到这些经济体的类似经验和中国1979年以来的发展战略,中国很有可能能够在未来20年里保持8%的增长速度。这一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的到来,也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大分化(Great Divergence)。
我有信心,尽管面对欧元区危机和世界需求萎缩的逆风,中国能够继续其强有力的增长。中国没有出现类似的变迁,科举制度是主要原因。
这些措施助中国建立了现代和先进的工业,但资源却分配不当,激励也被扭曲。如今,中国已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6亿人口脱离了贫穷。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拥有最多的工匠和农民。但中国仍然是个贫困的农业经济。
失衡会一直存在,直到中国完成其市场转型。经济表现很差,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只要能够善用后发优势,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并提升国内企业,任何发展中国家都可以有持续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同时大幅减少贫困的类似机会。收入差距扩大了,部分原因是不少领域的扭曲性政策一直没有取消——包括四大国有银行的主导地位、接近于零的采矿权费用、主要产业(包括通讯、电力和金融服务)的垄断等。
中国2008年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与日本在1951年、韩国在1977年、及台湾在1975年的水平相当。是什么推动了这些重大的改变?在我的近著《解密中国经济》(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中,我指出,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持续增长的基石都是技术创新。
因此,在其历史上的多数时候,都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它们的生存需要靠政府提供保护、补贴和行政指导。
事实上,后发优势是惊人的:在过去32年给中国带来了9.9%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和16.3%的年均贸易增长。在18世纪前的1000年,中国创造了先进和灿烂的文明,但却在之后的150年沦落为非常贫困的国家。工业革命通过以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实验室进行的可控制实验取代了基于经验的技术革命,加速了西方国家发展的步伐。一方面,政府继续对重点领域提供暂时性的保护。当中国的市场转型于1979年开始时,邓小平采取了实用的双轨制政策,而不是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所提出的快速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公式。因为这些扭曲(双轨制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了收入不平等,它们最终抑制了国内消费和导致中国的贸易失衡。
一些人也许会认为,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其表现是不可复制的。但中国一直没能利用这一后发优势,直到它认真开始改变其计划经济体制。
大分化也带来了希望: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实现比工业革命先驱更快的经济增长。在工业革命前,工匠和农民是创新的主要源泉。
这些领域的企业没有在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中生存的能力。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足以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宝贵的学习经验。
英文原题: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 2011. 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这一政策让中国得以同时实现稳定和快速增长。这一战略让中国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试爆核弹,并在70年代发射卫星。如今,在1979年实行市场经济转型后,中国再次崛起,成为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
因此,在其历史上的多数时候,都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领导者。中国没有出现类似的变迁,科举制度是主要原因。
英文原题: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版权所有: Project Syndicate, 2011. 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但中国的成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但中国一直没能利用这一后发优势,直到它认真开始改变其计划经济体制。我有信心,尽管面对欧元区危机和世界需求萎缩的逆风,中国能够继续其强有力的增长。
事实上,后发优势是惊人的:在过去32年给中国带来了9.9%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和16.3%的年均贸易增长。但中国仍然是个贫困的农业经济。收入差距扩大了,部分原因是不少领域的扭曲性政策一直没有取消——包括四大国有银行的主导地位、接近于零的采矿权费用、主要产业(包括通讯、电力和金融服务)的垄断等。简单地说,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对比较优势的理解。
在18世纪前的1000年,中国创造了先进和灿烂的文明,但却在之后的150年沦落为非常贫困的国家。这一战略让中国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试爆核弹,并在70年代发射卫星。
经济表现很差,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在工业革命前,工匠和农民是创新的主要源泉。
工业革命通过以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实验室进行的可控制实验取代了基于经验的技术革命,加速了西方国家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政府也向私人企业和外国直接投资开放劳动密集型领域——这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但过去一直被抑制的领域。